子孙(4)






人物作品

编辑

作品名称

名称:《儿女英雄传》

又名:《金玉缘》《日下新书》




作品简介

编辑

清代满族文学家所着《儿女英雄传》,又名《金玉缘》、《日下新书》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熔武侠、言情、公案于一炉的社会小说,它一问世,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广大读者的好评,有人甚至称其为"一时杰作",影响之大,自不待言。

《儿女英雄传》现存最早刻本为清光绪四年(1878)北京聚珍堂活字本。此后翻刻甚多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亦出版多种。《续儿女英雄传》32回,有清光绪二十四年北京宏文书局印本。无名氏序称:“先有续书甚俗,应书肆之请而作此。”光绪三十三年上海铄石书局石印本,称作者为赵子衡。主要是写安骥在山东开科,选拔人材;“除暴安民”,镇抚“聚众抗官”之反抗者;十三妹破“贼”立功。 nwxs8.cc

人物塑造 作者巧巨匠心,倾注全部热情塑造了一位自己心目中的完人——安学海,他干练贤达,忠厚待人,且清廉自束,性格中有着可爱之处,他的一言一行均以“忠、孝、节、义”为准绳,俨然以封建礼教的卫道者自居,实令人可厌,因而这一形象的思想意义受到极大损害。书中塑造得最成功、最有艺术生命力的形象是十三妹何玉凤,小说前半部着力刻画十三妹救困扶危、疾恶如仇、轻财重义、智勇兼备的侠女形象。她与安骥相遇在悦来店,救难于能仁寺,虽系萍水相逢,却挺身而出,拔刀相助,那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场面,不仅把小说的情节发展推向高潮,而且一位可亲、可爱、可敬的侠女形象,活生生地兀立在读者面前。十三妹是中国古典长篇侠女形象的典型,倘若和其他名着中的典型人物相比较,毫不逊色。遗憾的是,这种任一己之力的济世英雄,本身就不免有空想色彩,而小说后半部更着重写她在安学海的熏陶濡染之下,成为一个行动规矩的贵妇人,这样她的侠义性格非但未得到充分发展,相反向着侠女的对立面转化,十三妹性格的统一性遭到严重破坏。这一切都显示了作者对人的社会活动的批判,均以封建道德为准绳与归宿,无疑是书中人物出现败笔的原因。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塑造,如邓九公、张金凤、舅太太等,虽仍不免前述的憾病,但都声容毕肖,栩栩如生,自有个性,各展丰采,为琳琅满目的古典小说人物画廊又增添了一幅幅引人注目的肖像。
nwxs5.cc


创作主题 马从善《儿女英雄传序》说作者少时家门鼎盛,晚年诸子不肖,家道败落,他块处一室,“着此书以自遣”。鲁迅说:“荣华已落,怆然有怀,命笔留辞,其情况盖与曹雪芹颇类。惟彼为写实,为自叙;此为理想,为叙他。”(《中国小说史略》第二十七篇)小说作者虽与曹雪芹的境况相似,但没有曹氏那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超拔凡俗的审美情思,只是一个皈依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的世俗之人,写作此书,实是要在精神幻想中圆一个补天的梦。所以曹雪芹写的是罪恶世家的衰败史;而他写的则是积善世家的发皇史,因此,浓重的封建道德说教、陈腐的纲常名教观念以及玉堂金马、夫荣妻贵的庸俗人生理想成为小说的主要思想缺陷。然而,《儿女英雄传》是一部深于人生阅历之作,加之艺术手腕圆熟高妙,熔侠义、公案、言情小说于一炉,仍不失为一部雅俗共赏之作。书中较成功地塑造了英风侠概的十三妹形象。孙楷第考证十三妹的形象渊源于明朝凌?初的《程元玉店肆代偿钱,十一娘云冈纵谭侠》(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四)和清人王士祯的《女侠》(《池北偶谈》卷二六),有诡秘之气。可以说,直到文康笔下,才完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间侠女形象。作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名教的束缚,赋予十三妹以民间侠义色彩。这个出身宦门的女子,身怀绝技,遁迹深山,蔑视权臣,目无王法,由一腔不平之气激成一副游戏三昧的性情。小说着重刻画了她拯人于穷途末路的义骨侠肠。从悦来店寻根究底,到能仁寺歼灭凶僧,赠金联姻,借弓退寇,生动地表现出她襟怀磊落、肝胆照人的豪侠气概。文康笔下的十三妹,心高气傲,豪爽天真,口角锋利逼人,又带几分诙谐风趣,个性鲜明,气韵生动。在她铲除人间不平的侠义行为上寄寓着人民的审美理想。她最终成为安家的贤德媳妇,恪守三从四德,热衷荣华富贵,前后面目迥异。作家立意要收服“十三妹这条孽龙”,“整顿金笼关玉凤”(第十六回),把她送入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去作为最终的归宿,与其他侠义公案小说之将侠士送至清官手下,表现了同样的思想趋向。“儿女英雄”模式的确立,又为侠义、言情小说的合流推波助澜。
  • 标签:编辑(3) 复旦大学(20) 复旦(1) 医学院(19) 重点实验室(19) 卫生部(19) 英雄传(1) 医学(19)

    上一篇:姐姐调教妈妈

    下一篇:姐姐JJ版大结局